建投动态

国企资讯

标签: 两会 数字中国建设 BIM人才缺口 新型智慧城市 行业动态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翠坤带来了关于加强数字城市顶层设计、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提案。

2019两会:借助BIM技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_1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创新型国家时,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概念,为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到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中国”即实体中国在虚拟环境下的真实再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整合全国海量的时空信息,支撑各类应用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服务。

“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据统计,目前国内计划或正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城市超过500个。2017年,以雄安新区为标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明显加快,2018年6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等国家标准发布。

王翠坤指出,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慧化内容主要集中在活动和服务方面,即城市中的“市”。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利用网络、云计算等技术以及传感器等监控设备,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城市运行、政务管理等。特别是智慧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等方面,是当前智慧城市投资的重点方向。

二、建筑及其它城市物理实体在智慧城市平台中缺位。建筑、道路、桥梁、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等物理实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大量信息,且不断发展变化。在当前的大部分智慧城市平台中,上述实体大都以二维平面图的形式呈现,或只有三维地形或外型,缺少其信息属性,更谈不上这些实体运行变化的数据收集和利用。这部分的数据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不足,导致在城市管理方面针对空间和实体管理的深度应用难以开展,比如在生态城市、建筑能耗、健康建筑、绿色建造、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等方面。

三、缺乏智慧城市建设中与“城”相关的标准和应用指南,不利于数字中国的实现。2017-2018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多项智慧城市标准,包括《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等十几项标准。但目前的标准体系,缺乏在满足智慧城市需求基础上针对建筑、市政、景观等基础设施的数据标准、交付标准和应用指南等。

针对以上问题,王翠坤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进数字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牵头,其它相关部委配合,进行数字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建立从底层数据标准到项目应用标准的标准体系,规范各地数字城市建设的标准、项目审批、运营数据的联通和共享。从而实现把所有数据集成在一个平台上。

二、将建筑、市政、管网等实体对象和空间,纳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需要“有建筑的智慧城市”。将建筑、市政、管网等实体,纳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对建筑,可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技术实现,不仅能直观看到其三维模型,且能直观展示其属性信息,比如隔声隔热性能、防火等级、能耗信息、进度、厂家、运行、维护、居住空置、租赁信息、室内装修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能耗、健康生活、绿色物业等进行专业高效的智慧化管理和服务。通过做“智慧城+智慧市”联合示范项目,推进相应的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落地实施等。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和推进实施。

建筑模型和信息可以掌握在企业手里,但集合了城市所有实体空间特别是地下空间、管网信息的城市模型,关系到数据和信息安全,应在政府主导、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放、共享,有效利用。建筑行业海量数据的收集,对于新建建筑,通过工程项目建设的BIM报建审批来实现;对于已有建筑,通过BIM+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建模来实现。这些都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研究和应用,从而形成全国数字城市基础数据互通的大底层。

住建部指导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关于BIM应用的相关培训,在注册执业资格人员的继续教育必修课中增加有关BIM的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企业和人员的BIM应用水平考核评价机制。预计到2020年全国BIM技术人才缺口将达到60万!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一直以传统的粗放式、手工业生产方式所主导,不仅工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而且资源浪费大、建设成本高,与当前国家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严重不符。在国家绿色转型、社会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严峻问题的倒逼下,建筑业转型已经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世界建造理念又迎来一个新的转型——向数字建造转型。在种种压力下,建筑业从工业化转向数字化已经成为必然